墨西哥旅遊發展概況﹣在瓦哈卡
11/12/2008 Posted In 墨西哥 Edit This 0 Comments »
瓦哈卡(Oaxaca)的旅遊市場開始受到國人重視,加上政府的推廣,此時是「國內旅遊市場」的時代。
(迪亞哥畫中的勞動者常或背或側對凝視者,且多以原住民為主角)
(畫中可看見墨西哥百姓的勞動身影,與墨西哥農田、火山地景)
1940至60年代墨西哥進入了「國際旅遊市場」。泛美(Pan-American)高速公路的完成,帶來了北美的觀光客。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,墨西哥的手工織品相較於美國的印第安手工藝品價格低廉,且繁複細膩程度相當甚至更勝一籌,導致當時喜愛美洲印地安風情飾品的遊客與批發商們前來此地。
1960、70年代後,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,此地原住民的織品生產需求的市場持續擴張,且多為出口(大多輸往美國)。另外,藉交通之便,旅行者的流動性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。瓦哈卡(Oaxaca)仍然是墨西哥國內旅遊的主要選擇點之一,但當前墨西哥政府的投資策略仍傾向於大尺度的地方發展(例如:坎昆Cancun的海濱度假中心與國際連鎖集團大飯店),忽略小尺度的鄉村或原住民社區發展計畫。
(坎昆Cancun,位於猶加敦半島東北側,臨加勒比海的海濱度假勝地,擁有天然珊瑚礁。
因近美國南方,常吸引大批北美旅客前往遊玩,是墨西哥政府積極投資的娛樂重地。)
借用當紅的海角七號台詞:「山上也要BOT,海邊早就被BOT,什麼都被BOT。」
而瓦哈卡該何去何從?
值得高興的是90年代末期,在查巴達(Zapatista)解放軍的努力下,迫使國家在語言與相關教育政策上有了讓步。在瓦哈卡當地,讓我們感動的是原住民對於自己文化主體性的認同與堅持,他們透過非政府組織呼喊人權,透過不同組織的串聯,由下而上的對政府發聲。此外,我們一路上看到的「Eco-Tourismo生態旅遊」招牌,似乎是州政府對於瓦哈卡的主要旅遊政策。
台灣尚無由公部門或觀光局推展的生態旅遊政策,民間是否有能力藉由旅遊業者、遊客、在地社區和第三部門的推動和聯結,發展台灣的生態旅遊?這是我們想持續關注的議題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